有吐蕃王国以及南方南诏王国,都有大批留学生前来受课,成为世界上最可观的高等学府。
学校所用教科书,当然限于儒家学派的《五经》。因为对《五经》的解释,各学者互不相同,唐政府指定国子监大学校长(国子祭酒)孔颖达,组织一个委员会,对《五经》的解释,重新确定,出版《五经正义》,共有下列九书——因之世俗有时也索性称之为“九经’:
经过唐政府的核定颁布,这九本书遂成为学校的标准本教科书,无论研读或考试,或其他任何情形下涉及《五经》时,都以此《正义本》为标准。这是一个统一思想的基本措施,儒家学派的思想领域,再被缩小。学生们在学校研究《九经》,只要能搞通其中一经,即由唐政府授予官职。
学校教育的发达,促使科举制度的发达。上世纪(六)隋王朝统一全国后,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予以变革,改用考试的方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凡考试及格的知识分子,不问什么门第,一律委派官职。唐王朝继承了这个办法,并使之成为一种最受尊重的制度,称为“科举”。考试分很多种类,而以“进士科”、“明经科”最有地位,又因进士科及格的人士比较容易得到高位,宰相又大多数都是进士科出身的缘故,所以尤为尊贵。参加考试的考生称为“士子”,士子大多数来自学校和地方政府的推荐(乡贡)。他们千里迢迢,集中首都长安(陕西西安),首先向尚书省礼部报到,然后等候通知,入场应试。考试及格,当时术语称“进士及第”,跟现代的“博士”一样,是一种光荣的身份。在以后,考试及格的第一、二、三名,更专称为“状元”、“榜眼”、“探花”,尤属光荣中的光荣。他们在发榜时所受的崇拜,不亚于第一个登陆月球的太空人。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三百年,直到二十世纪初叶才被废止。在此一千三百年中(只十三世纪蒙古帝国时中断数十年),成为儒家学派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