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一定要请他来。”
“好好,我尽力。听说胡老师今年要卸任了,您之后是……”
“我老了,不得不离开学术前沿。我会从事一些管理性质的工作。”胡岱光说。
看来是要高升了啊。
胡岱光这个岁数了,还能升哪里去?没想到他虽然不打桥牌,却比马识途还厉害。
经济学好啊,经济学得学。
挂断电话,余切便飞往芝加哥。
……
芝加哥大学。
舒尔茨正在和自己的学生林一夫谈论“去中国”的事情。
舒尔茨已经来过中国一次,当时受到了热情招待。
校方在整个学校中找一个懂得西方经济学,又恰好外语很好的学生,相中了林一夫。而林一夫也不负众望,表现的很好,最终舒尔茨推荐他到芝加哥大学来读书,收为关门弟子。
如今舒尔茨很满意。他说:“你已经学到了我全部的本事,只有中国人才会真心搞好中国的经济。你已经不需要我了。”
林一夫劝说道:“老师,和你比起来我还差得远。我还不能独立的解释很多现象。”
舒尔茨的一大成就是解释了“日本”、“德国”、“韩国”这种除了人口爆炸,资源禀赋堪称贫瘠的国家如何崛起的。
之前一些经济学家们的解释是“战争促使技术发展”,但这无法解释韩国。
舒尔茨发现后发国家可以凭借人力资本的优化,促使经济发展,而且贡献占比接近四成。说白了就是人矿比煤矿厉害!
“你已经可以了……”
“加上我可能不够,如果说余切也会来呢?”
舒尔茨眼睛放光:“余切?你说的那个作家余切?”
“就是他!您知道他是学经济的吗?他肯定也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您不想和他聊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