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给气笑了。
“行……我给你词典,你翻译我看看。”
李正繁直接把桌子上的词典递给陈露阳。
只见陈露阳先是用铅笔圈出了几个单词,在字典翻找词意之后,拿起笔歘欻欻就在纸上写起了译文。
不到10分钟,陈露阳就将这段翻译写了出来。
“老师,我翻译完了。”陈露阳将手中的译文递给了李正繁。
李正繁低头看着翻译稿,先是飞快的横扫一遍,接着瞳孔紧缩,一句一句细细看了起来。
另外两名老师也一左一右的站在旁边看。
“这……‘历史精神的回归’?这词你怎么译出来的?”
李正繁声音都有点紧了。
原文的这段“die ruckkehr des geistes in sibsp;selbst,经常译作“精神对自身的回归”、“精神返回自身”。
甚至有些书则直接干脆跳过“回归”的词义,避免“意识自身化”这类敏感句式。
为什么?
因为“历史精神”在当时的哲学语境下,隐含了一种“黑格尔-马克思-后马克思”的思想回归链条,容易被误解成:
是不是在暗示“历史不是线性进步”?
是不是在回归“人本主义”而不是阶级斗争?
是不是在模糊“实践第一”的政治立场?
即便随便的一句话,也要考虑其中隐含的政治含义。
“我觉得‘历史精神的回归’更准确些。”
陈露阳坦坦荡荡回答:“黑格尔这句话表面说的是‘精神回到自身’,但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封闭的回环。不是从出发点又绕回来了,而是通过一整套历史运动之后,对自身的重新认识与完成。所以这个‘回归’,并不是字面上的回到起点,而是通过否定自身、对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