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那位臂膀的离开,确实影响到了长江汽车的运转。
老常有点赶鸭子上架。
现在秭小伟刚刚好补上。
但这家伙又不仅限于在自己的内容上把持,发现老常还是有种刻在骨子里对欧美日工业制造更加佩服景仰的印记。
这是老一代工业人,特别是在应用工业上涉足很深,却又缺乏宏观学科知识建设的行家里很常见的心态。
因为学了几十年,深入追赶了几十年,随时从浪尖抬头,看到对方还在前面。
那种佩服跟绝望很正常。
秭小伟又把那套关于重力机械和电子设备弯道超车的理论拿来讲。
他给周老讲,因为那是立足于农科的专家,对工业理论思维方式比较空白,一说就通。
跟强哥不用讲,人大学社会学的底子,操持企业的过程中又不断汲取学习机械智能化物流方面成了专家,这方面的思维在不断常换常新。
现在给老常说起来,就有点当头棒喝的意味了。
“也许,真到了我们给全世界上一课的时候,多年的工业机械沉淀厚积薄发,搭配近二十年为全世界代工的电子产业基础,造就出一座具有我们特色的奇观,举个栗子……”
秭老师上课很喜欢打比方举例子的:“列车、高铁、地铁,这些轨道交通我们已经攀升到了国际上具有很强优势的竞争力地位,但因为zz因素,很多时候没法把这点优势转化为落地影响力,怎么办?”
“因为我们主要是成本优势,所以纯工业机械技术人的思路往往是更快更强,让轨道交通的各项品质上超越国际同行,能不能换个思路?”
“之前我不是跟您谈到过吗,我更希冀的是从东南亚、南美洲、中东甚至非洲地区落地开始新能源车销售,逐渐包围欧美地区,这种轨道交通不也已经证明了吗,欧美国家可以傲慢的用几倍十几倍的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