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疏,朱高煦则是如上一般,也让都察院走一趟。
不得不说,这样的理政方式对地方官员处事不太方便,但却确保了事情的真实性。
对于本就不信任文官的朱元璋来说,他就觉得朱高煦办的不错。
但对于都察院的官员来说,他们就觉得朱高煦浪费精力,因为他的缘故,都察院最近一个多月外派的次数几乎翻了一倍。
只要是县、卫级别的事情,朱高煦都要都察院从京城派京官下去核实,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这个时代来说,确实有些折腾都察院的那群御史。
不过面对他们的不满,朱高煦却并不在意。
尽管明代官员俸禄很低,但那是在明代中后期通货膨胀,以及朝廷以物抵俸的环境下。
在明初,老朱给官员们的俸禄还是比较合理的。
依照眼下洪武二十七年的官员俸禄待遇,如知县及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俸禄是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
按照今日米价折俸,约为月俸一贯余七百五十文,年俸二十一两。
以今年的金银价来兑换,差不多是五两左右的黄金,是正常南京百姓三倍的年俸。
要知道百姓还得在衣食住行上花费,但这群官员大多都可以在衙门解决,因此一年到头少有能够花钱的地方。
哪怕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嘉靖年间,这份俸银也不算低,更别提朝廷还增加了许多正俸以外的其它福利银。
诸如后世熟知的清官海瑞,其贫穷原因也是因为无子嗣而先后续了三妻二妾,花费数百两之多的缘故。
如果没有“折钞”和“以物抵俸”的政策,那明代正七品官员的俸禄还是足以养活十一二口人的。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拿了朝廷的俸禄就应该办事,拿多少银子办多少事。
一群御史整日坐在都察院里喝茶,偶尔才能办两件正事,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