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的,都是一种有秩序的规律,是共通的,在天曰“天道”,在人世间则曰“礼义”,乃是治国的最高法则。
至于律法,不过是礼义的辅助罢了。
所以先前陆贾才对黑夫说:“法令是用来消除邪恶,而并不是用来规劝善良的。”
但还有后半句他未言:“曾参、闵子骞非常孝顺,伯夷、叔齐非常廉洁,难道是他们怕死才这样做的吗?是教化使得他们这样做的。”
此言不是陆贾临时想的,而是在奔波各地,替黑夫游说巴蜀之际,根据他所见秦政之蔽,所知三代得失,写的一篇文章里的——至于这些文章以后是叫《陆子》还是叫《新语》,他还没想好。
总之在陆贾看来,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殊不知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天下逾炽,兵马益设而敌人逾多。
眼下陆贾成了定礼之官,少不了摩拳擦掌,欲加重“礼”在国家治理上的分量。
但陆贾追随黑夫数年,深知这位行伍起家的武忠侯,受秦制熏陶颇深。
连先前军中儒生提议的进入咸阳后“废苛法而只约三章”也断然拒绝,宁可选择渐渐改动,所以,绝不可能立刻废法崇礼。
只可能是援礼入法,使得礼、法合壁,用一种人情世故的柔软,弥补法家太过刚硬的缺陷。
“不能急,还是得从亟待解决的事上入手。”陆贾如此想。
那为政第一件急事是什么?自然是正名,定下朝堂秩序礼度!
陆贾开始扫视手中的一份新鲜出炉的名单:新朝堂三公九卿诸官表。
如今天子缺位,大秦的最高统治者,无疑是武忠侯黑夫,他以太尉职摄国事,代行天子之政。
接着便是右丞相李斯,左丞相常頞。
这里却有个小插曲,因为先前陆贾入蜀,游说常頞以蜀郡叛北投南,最终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