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了几万军队,也辖理了好几个城市,数百万亩土地、几十万的百姓,更由於时势的演变,使他的领土日增,地位日见重要,而天下无主,已俨然为一方之雄主。
那么一个能干而得人望的儿子就难以取得老父的欢心了。因为李渊有了什么措施不当,李世民常常要提醒他,有时李渊不接纳池的意见,结果总是铸成大错。
甚至於李渊也明白,自己的这片基业,等於是靠着这个次子在帮着撑起来的,如果没有李世民,唐公只能像别的国公一样,局促一隅作观望,等待一个新的皇帝出现,本身绝不敢介入权力的斗争。
但是,儿子夺尽了老子的光彩,总是一件令人不愉快的事,尤其是老子身为一国之君。
建成是长子,会献小殷勤,嘴巴甜,这些不去说了,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与唐公的思想、爱好,甚至於理事的能力都差不多,所以一件事如何处理,建成所想的,往往能与唐公相同,也会犯同样的错误。
因此,建成对唐公的决定,都是热烈地赞同,而李世民却每多诤阻。
这都造成唐公偏向於建成的原因。
说得实在一点,唐公对这个次子,内心常有一种无形的畏惧之感,每当门人来报,二世子於半夜求诣时,李渊就知道,自己准又是什么地方做错了。
李世民很给他留面子,从不当众诤谈他的过失,而是在私下无人时,秘密进诣,分析利害得失,而后提出弥补的方法,使错误不致於铸成。
李渊无法否认李世民的才华,也不得不承认李世民的每一个意见都是对的,但每一个意见都是针对着自己所作的一些错误的决定,这就很令做老子的大失光采了。
平庸的老子跟不平凡的儿子之间是很难和谐的,特别是在儿子渐渐地脱颖而出,在在都表现得此老子高明的时候,那使做父亲的感觉到尊严渐渐地丧失,尽管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不减,但那种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