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对建成是有点偏心,他内心十分清楚,四个儿子里面,最有才干、最孚人望、最有出息的是次子李世民。
在部属中,最得人望的也是李世民,有时属下的部将们闹料纷起了冲突,他身为主帅的出头调停不一定有效。往往会闹得很不痛快,-只要李世民居间调停,必然就皆大欢喜了。
因为武夫争闹,大都是为了意气,李渊在处理这类事情时,不问情由而以私情好恶来断曲直,他对那一个人印象好一点,无形之中,就会有所偏袒,出头硬加弹压,被压制的一方自然不服。
有一次就是被他判定理屈的一方一怒之下,率了所部连夜开拔,要去投靠别的诸侯。
其实唐公虽然有所偏袒,也并没有对另一方施予什么处分,只是叫他当众认错而己。他却不知道这种做法最易失去人心而导致人心向背。那个部将负气一走,建成要派兵去追,幸亏李世民得了消息,单人独骑,赶上了那个部将,力加劝说,结果那个部将把拉走的三千人马全部交还,他本人却说什么也不肯再回来了。
这三千人马是他最亲信忠贞的拥护者,因为主将受屈辱而不平,所以才会跟他走的,真要派兵去追,这三千人个个奋不显身地拼起命来,最少也要花上两倍的代价才能把他们全部消灭,这一来,唐营就将损失一万人。
若是任由这批人离去,对唐公的面子上固然难堪,对唐营礼贤下士的名声更是受损,不-远者不会再来,就是已经在唐营中的人,也将不屑於留。
唐公对自己的措置失当,心中未尝不后悔。但是由李世民来替他把错失弥补过来,却也是很没面子的事,这说明了他在别人心中的份量,远不如儿子。
xxxxxx
李世民很孝顺,若是在寻常百姓人家,耕樵以赡,无疑的他会认为李世民是最好的儿子。
但不幸的他是一国之诸侯,是一个地方的领导者,不但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