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状态下的国人的口味。顺着这种思路滑下来,在民国二十四年出了一件怪事,就是盛极一时的《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俗称"十教授宣言"。这十教授是:王新命、何炳松、武靖干、孙寒冰、黄文山、陶希圣、章益、陈高傭、樊仲云、萨孟武。他们在宣言里颇藐视中体西用的见解,但是他们笔下的"根据中国本位"、"具有中国特征",却正好是"中学为体"的盗版;"吸收欧美的文化……但须吸收其所当吸收",却正好是"西学为用"的化身。这真是数典忘祖的大笑话了!据我看来,王新命诸公唯一比张之洞之流高明的,只是抬出一点"批判态度"来做取舍标准,而张之洞在这方面的念头似乎没有他们强烈。但是这一点并不重要,他们在"残基"(residues)上面和张之洞是完全一致的。他们真可说是"友天下曾经致力于党务之士,尚论古人"了。东方精神西方物质病
这一派的头脑构造跟前一派是大哥二哥的,都是二分法的构造。前一派是体用二分法,这一派是精神物质二分法。
在体用二分法上,若只把西学局限在科学工艺的"用"上,便很容易转形为这一派了。所以老实说,这一派比体用二分法还浅薄。这一派的理论本是清季"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蜕变,到了《欧游心影录》(一九二0年)时代的梁启超和《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九二二年)时代的梁漱俱,突然有了新的气象。下传至陈立夫得意的时代,这种理论更是日正当中了。
陈立夫写《中西文明的特质与新文化的创造),劈头就说西方有"物质的重心",而东方"正和他们异趣",有"精神的重心":
中西文明的长短互见,一个是偏于精神,一个是偏于物质。
我们要赶快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创造完美的新文这种断钉截铁的确定感(senseofcertainty),由这么一位大护法来多年推行,无怪在今天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