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鲁大学刊行,此外并有德、日等文的译本。
安徽人吴闿生在《庚子西狩丛谈》的序里说:
庚子之役,国家以乱民肇衅,外国连衡而入京师,两宫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怀来县知县吴永具衣冠恭过于道旁。于是帝后始得进饘粥、备供帐。当是时,吴公之名闻天下,即而太后嘉其行谊,命开缺以知府随扈督办行在粮台,日夕召见,骎骎且大用,众以封圻台辅目公矣!而公伉直自将,不肯骫骫随俗,以故枢要多不悦公,遂以道员外放,然太后终契其贤。遇两司缺出,未尝不忆及公;每人都召对,未尝不移晷也。即而两宫相继殂谢,国祚亦潜移,谈者偶及往事,殆如隔世矣!
正因为庚子前尘是一段"殆如隔世"的往史,吴永这部回忆录,才更有"白头宫女谈天宝"的意义,留心近代史实的人,将会更加证实这种意义。
容闳:《西学东渐记》
容闳(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字纯甫,广东人,清朝道光八年生于澳门西南四英里的彼多罗岛(Pedro-lsland)之南屏镇,是中国第一个在美国大学毕业的留学生,他毕业于那鲁大学。回国后,清朝主持洋务运动的曾国藩、李鸿章,受了他的影响。"政府宜先派颖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学,以为国家储蓄人才。"在容闳去美留学后二十五年(一八七二),派了第一批学生三十人,是为公费留学之始。唐绍仪、梁敦彦、詹天佑等,都是这一批的人才。
这本书是容闳的自传,原名MyLfieinChinaandAmerica,中文译者是徐凤石和恽铁樵。容闳在这本书里,从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他出生那一年开始,到光绪二十七年(一九○一)他游台湾和日本总督儿玉见面为止,详细写出了七十三年间,西方文化是怎样随着列强的坚甲利兵,进入了保守的中国,也写出了中国对于西方文化抱着什么样的态度。
这本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