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认识你,是命运对我的恩赐 > 第13节

第13节(6 / 7)

的父亲毕业于相当有名的一个艺术学院,学的是西洋乐器提琴与钢琴,兼学西洋绘画,懂几国外语,深受欧美人文主义影响,因厌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无能,向往民主自由,而投奔到当时的解放区,希望像聂耳、冼星海等进步音乐家一样,用音乐为革命服务,救国救民。

静秋的外祖父早年投身革命,具有相当开明的婚姻观和子女教育观,所以静秋的母亲摆脱了旧时女子的悲惨命运,能够出来读书,当上老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新女性。

静秋父母的恋爱婚姻都是相当反传统的,他们是师生,而静秋的父亲在乡下老家还有两个包办的媳妇。静秋的父亲“经过了千辛万苦才把乡下的两个媳妇离掉了,跟她妈妈结了婚。妈妈等了他很久,等到快三十了才结婚,这在那个年代,可以说已经快到做婆婆的年纪了。”

静秋父母婚后的爱恋方式也是反传统的:

“她爸爸和妈妈一直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她爸爸隔一两个星期就回来一次,即便是经常回来,他跟她妈妈还要写信。文革当中她妈妈在八中被批斗的时候,写信的事还被拿出来批判过,说她父母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静秋的奶奶代表的则是所谓传统婚恋观:

“她奶奶是那种老思想,总觉得是她妈妈把她爸爸的魂勾走了,才搞得她爸爸跟两个乡下媳妇离婚的……。在她奶奶心目当中,只有原配才是合理合法的夫妻,离婚再娶的都是不正当的。所以她奶奶最见不得儿子跟媳妇缠绵……”

可以说,在爱情方面,静秋深受父母的影响和熏陶。她父母言传身教的,并不是中国传统的婚恋观,而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是“小资产阶级情调”,也就是欧美文学中描绘歌颂的那一套。

静秋本人阅读过的欧美文学作品,《山楂树之恋》已经有很多描述,比如老三借给静秋的第一本书是《约翰-克里斯朵夫》,静秋试图从对老三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