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歌词的意义,就能明白这首歌非但是“反战歌曲”,同时也是“安魂曲”,在简单明了的旋律中,可以听到黑人灵歌中特有的神圣声响,给了这首歌特别的阴影,与年轻人的心灵,产生极大的共鸣。
但比什么都重要的,便是这首诗的最后境界,似乎被一种寂静的空气所包围。从遥不可及的高度垂直俯视这世界的透明视线,正好与地面上仰望天空的人们悲伤的眼神交错。这首诗的空间更为开阔,不管过去、现在、或即将到来的未来,这一切都蕴含着风的味道在其中。不仅如此,对于即将到来的“死”更是有了一层更深的隐喻。
村上春树首部著作“听风的歌”,这之中所说的“风之歌”,便是这首”随风而逝”。村上春树自己当然不会这么说,但由小说中的“世界末日”及”时间的过去”等地方看来,我们可以听到“风声”与鲍勃迪伦的“随风而逝”所逞现隐喻死亡的结局相呼应,六十年代所孕育的“死亡空间”在不知不觉中显露出来。
不久之后,村上春树在以“随风而逝”为主题的小说中所采用的便是《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结局。而这部作品与孕育未来世界死亡征兆的“暴风雨”相互呼应。
村上春树对于即将从这个世界消失的“我”,先让他听“随风而逝”,紧接着又让他欣赏“暴风雨”。而这个即将从世界消失的我,从其要消失的前几天开始,就相当想听鲍勃迪伦的歌曲。
“我”在最后的一天,沐浴在港边初秋的阳光下,也因此多多少少了解到阿廖沙-卡拉马佐夫(托斯妥耶夫斯基笔下人物)的心情,对到现在为止所遇到的每个人,致上内心最深的祝福。在浩瀚的天空下,哼着鲍勃迪伦的“随风而逝”,但在潜意识里,犹似乎听到“暴风雨”的歌声。这大概可以用下列的歌词意义来说明:
究竟到哪儿去了,我那蓝眼睛的孩子?
究竟到哪儿去了,我那可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