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不应该影响他老年后的学术贡献。当他回到鲁国的时候,已有很大改变,他和蔼可亲,严肃而诚恳,对学生的教诲从不疲倦。严格地说,与其说孔丘是一位思想家,毋宁说他是一位教育家,他只作叙述,而很少创见。但他对人际关系的深刻了解,使他对人性的弱点抱浓厚的同情态度。所以他提出做人的基本道理“忠”和“恕”,尤其重视“恕”——自己不愿意接受的,绝不勉强别人接受。“恕”是人生永远不变的最高贵的情操。
在崇古的大前提下,黄帝王朝的伊祁放勋和姚重华,孔丘开始刻意的美化他们,这是一个大契机,他为中华人提出一个美丽的回顾——而不是美丽的前瞻。从此儒家学派即以效法伊祁放勋和姚重华,为君主或人民的奋斗目标。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孔丘肯定“仁”是唯一的动力,“仁”的内容是“爱人”,即一种真挚的纯洁感情,“忠”和“恕”就是完成“仁”的手段,这手段优先的表现在孝顺父母的行为上。所以“孝”是一切行为的最低起步。
孔丘的政治生涯是失败的,但他的教育精神则绝对的可贵而且成功。他是一位伟大的教师,被儒家学派尊崇为“万世师表”,他那些精辟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言论,留传下来,成为中国最珍贵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四道家·墨家·法家
在孔丘的同时或稍前稍后,另有三位伟大的思想家兴起。并从他们身上,产生另外三个伟大学派:
一李耳道家学派
二墨翟墨家学派
三李俚法家学派
李耳,楚国苦县(河南鹿邑)人。他所生的时代,没有定论,有人说他是本世纪(前五)人,有人说他是上世纪(前六)人,有人说他是下世纪(前四)人,甚至有人说根本没有这个人。李耳在只剩下弹丸之地的周王国首都洛阳,担任图书馆管理员(守藏室史)。孔丘曾到洛阳向他探询过关于《周礼》的若干细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