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角落。然而他们以变化宣告了他们的存在,终究有一天,他们的变化,会反过来影响时代的脚步。
他们最大的幸运在于,他们是生长在八十年代,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年代!一个充满着“五四”精神的年代!
三、以尊严为核心,中国人文精神的建立
“丑陋的中国人”该怎样走出自己的局限?
在八十年代,即使是柏杨自己,也没有能够给出答案。关于这一点,柏杨先生本人也承认。当时有读者问,既然中国人丑陋,那么应该怎么办?
柏杨也不知道。
柏杨得到这个答案,是在近乎二十年后,这就是他的新作《我们要活得有尊严》!在二○○三年的中国大陆,这本书被称做《丑陋的中国人》的姊妹篇。
而历经了九十年代迷惘的大陆,在历经了十年的阵痛后,在“打碎”的二十年后,尊严,也逐渐地成为媒体上见报率最高的词汇之一。
一个有意思的命题就是,假如柏杨当年能够给出答案的话,那么会怎样?
而另一个非常现实的事实则是,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的确还不知尊严为何物。
当时听说美国人到别人家里做客前,一定要先打电话预约,大多数人不能够理解。那时也不存在隐私意识,公开询问对方的收入是很常见的,不告诉才是不正常的。
在这样一种文化水准的土壤上,如果在八十年代柏杨先生带着他的尊严来,很有可能会被看做怪物。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被奉为万物之灵,但是在现实生存中,个人的精神自由与独立追求却往往被群体精神所压抑。因为中国文化所强调的核心不是个人,而是群体。个人权利的空间仅仅局限于独善其身。
但是八十年代的启蒙思想,却在“八十年代人”身上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烙印,旧有的价值体系被打碎后,他们开始寻求个性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