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拍摄,他之前学过摄影,知道怎么抓细节。”
“另外,秦玉明安排个人跟拍,记录拍摄过程,做成幕后花絮,放在视频末尾,让读者知道我们拍这条视频花了多少心思。”
拍摄当日,天刚蒙蒙亮,苏木就带着团队来到老木匠铺。
老木匠早已起床,正在院子里磨嫁接刀,磨石是他用了几十年的青石,表面被磨得光滑如镜。
“你们来啦,”他放下磨石,用布擦了擦刀刃,笑着说,“我把要嫁接的腊梅枝都选好了,是去年从苏老师家院子里剪的素心梅枝条,耐寒,开花香,嫁接成活率高。”
苏锦和沈亦舟拎着设备箱走进来,沈亦舟穿着件黑色的外套,熟练地架起摄像机,调整参数。
苏锦则穿着件淡蓝色的卫衣,手里拿着反光板,蹲在老木匠身边,仔细听他讲解:“嫁接要选t字形切口,砧木要粗点,直径至少三厘米,这样养分足,接穗容易活。削接穗的时候要快,一刀切到底,切面要平滑,不然贴合不紧密,容易感染。”
她时不时提问,把老木匠的话记在笔记本上,还画了简单的示意图,准备后期配解说词。
摄像机缓缓推进,镜头聚焦在老木匠的手上,那双手布满皱纹,指关节因为常年用力而显得粗大,掌心还有不少旧伤口,是年轻时学手艺留下的。
可就是这样一双手,握着嫁接刀时却格外稳,在腊梅枝上精准地划出45度的斜面,接穗削好后,他还会用手指轻轻摸一下切面,检查是否平滑。
“你们看,”他举起接穗,对着晨光,“切面要能看到木质部,这样才能跟砧木的形成层对齐,就像两个人握手,得手心贴手心才有力气。”
沈亦舟调整角度,拍下接穗与砧木贴合的瞬间。
嫩黄的芽苞在晨光下微微颤动,老木匠的手指轻轻按住接穗,另一只手拿起保温膜,一圈圈仔细缠绕,从下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