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才回自家宅子住了一日,也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便陆陆续续有人下了拜帖。
按他往日的性子,那些拜帖他连看都不会看,只会吩咐余年拿扫帚一扫,再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可这一次,不知为何,他竟耐着性子,一日之间接待了好几位上门的举子。
他觉着席西岳对杜衡的评价,多多少少带了些同窗之谊,不能尽信。既然有人下帖求见,不如借机打听打听那杜衡的真实面目。
一番客套之后,众举子落座。
袁颂也未拐弯抹角,举了举手中茶盏,淡淡叹道:“袁某昨日才听闻,京师杜解元被划入缓考之列。上回在席府,袁某有幸与杜兄切磋,本想着春闱再战高低,可惜啊,着实可惜。”
本以为会有人应声附和,道声遗憾,谁知入耳的,尽是幸灾乐祸之语,人人恨不得多踩一脚。
“袁兄有所不知,那杜衡惯会做戏。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哪家不以科考为重?偏偏就他守孝三年,被不明就里的百姓交口称赞,倒显得我们这些人眼中只有前程,无情无义!”
说话的这人留着山羊须,神色阴郁。他文采寻常,却写得一手好字。三年前的春闱,听闻主考素来喜好工整隽秀的书法,便自觉凭字迹必得青眼,因而狠心不为病逝的寡母守孝,还对外托辞道:“母亲在天之灵,想必也会允我忍痛赴考。”
谁知,他不但榜上无名、名落孙山,在亲族间更背了个“不孝”之名,里外不是人。自是趁此机会,将多年怨气一股脑儿撒在了杜衡身上。
“兄台此言,我却要驳上一驳。”
一名面白唇薄、目带狡色之人摇头开口,袁颂原以为他要斥责山羊须,为杜衡说话。
“京师乃至全国学子千千万,家中难免有不幸之事。杜解元如此行事,孝感动天,你不夸一声,反说他作戏?试问天下,有谁会将前程当作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