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师资匮乏,如何开设这些新科?”
“简单啊,可效仿宋时三舍法,广纳贤才。”朱高炽不慌不忙道,“各州府举荐通晓实务的能吏、耆老,聘为国子监讲席;同时,在监生中选拔成绩优异者,协助授课。如此,既能充实师资,又能激励后进。”
这“宋时三舍法”,就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旨在通过分级教学与考核制度选拔人才。
王安石将太学分为三个等级,外舍(初级班)、内舍(中级班)、上舍(高级班),以“养士”与“取士”结合为核心,强化学校的育才功能。
上舍生成绩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省试,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
而且还与科举制度衔接,上舍生考核分三等,上等可直接授官,中等可参加殿试,下等可参加省试,打破了科举取士的单一途径,可绕过科举直接获任官职,相当于“学校取士”与“科举取士”并行,削弱了科举对教育的垄断。
说白了,朱高炽此策就是借鉴三舍法的“分级培养”与“考核晋升”逻辑,将国子监生按学习阶段与能力分级,结合实务课程(如刑名、钱谷)与历事考核,打破传统“死读书”模式,与三舍法“学用结合”的理念一脉相承,旨在为朝廷输送兼具理论与实践能力的人才。
朱元璋微微颔首,目光却依然锐利:“你说的这些,不过是纸上谈兵。监生们整日关在书斋里,学得再好也是空架子。”
“这正是我要提的第二策——重兴监生历事制度!”朱高炽提高声调,“监生在学三年后,分批送往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衙门历事。历事期间,需参与公文处理、案件审理、赋税核算等实务,由衙门长官按月考评。”
他解释道:“元朝曾有‘蒙古字学’的监生历事先例,优秀者可直接授官。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制定详细考核标准: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