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恒星闪烁传递出现,都像极了排险者文明在纯能化之前,‘大脑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
有排险者个体提出了大胆的假设:[恒星闪烁传递模型]本质上是一种神经元活动,只不过是属于宇宙的神经元活动,这些闪烁的恒星组成了神经元的基本单位,每一次恒星闪烁传递都是一次思考。
换言之:宇宙是有意识的。
这个结论遭到了其他排险者个体的反驳,古往今来曰宙,上下四方曰宇,宇宙不过是空间与时间的结合体,又怎么会存在意识呢?倘若宇宙真的存在意识,那么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旦诞生,便困扰了排险者文明的终身。
尽管宇宙有意识论一开始并没有得到排险者们的认可,但随着恒星闪烁传递模型的完善,以及越发频繁的恒星闪烁事件,后来的排险者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宇宙或许真的存在意识。
恒星闪烁传递模型,升级为了[宇宙思考模型]
宇宙的目的是什么,成为了排险者文明要追求的终极问题。
恒星是基本单位,这些恒星之间的链接通过引力或者其他相互作用力来完成闪烁传递。星系是神经元,星系之间的每一次闪烁传递,都标志着一次简单简单的思考活动,随着这些恒星闪烁传递以光速扑向其他恒星,思考活动也在随之变化和转移。
有排险者个体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如最初宇宙的演化、物质分布的规律等,就是意识是神经元活动的宏观表现,这些特性或规律是宇宙中各种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正如用巨量的0和1组合产生的二进制计算机运算能力一样,这些简单但巨量的恒星闪烁,也在一次一次闪烁中产生了意识。
而这些在宇宙间击鼓传花般的宇宙恒星,就是宇宙在思考的结果。
在年轻的排险者的探索下,他们建立了宇宙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