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言,报纸者,文人之家也,慧眼识珠之平台尤重。惜哉!
如此奇伟壮丽之篇章,如此惊才绝艳之才子,竟寄身于东瀛华商小林天望所创《亚洲日报》之上。
明珠蒙尘,光耀难彰,岂不令人扼腕痛惜?”
“查某不才,执掌《明报》一隅,求才若渴。
黄易先生大才,若蒙不弃,恳请移步《明报》一叙。
明报之平台,或可助君才情驰骋,直入青云。
所著《寻秦记》,当以更大版面,更佳位置,呈递天下。
润笔之资,无论《亚洲日报》予君几许,《明报》愿翻倍奉之!
此非虚言,唯求佳作得所,方不负此千秋鸿构,亦不负先生倚马万言之才。
专此布达,切切至盼!”
——《明报》查良镛敬启
这白纸黑字,印在《明报》副刊头条,字字如矶,石破天惊。
没有惯常的含蓄温润,有的只是直抒胸臆的震撼,是千军万马也难求的招揽之心,更透着一份不容错辨的、对《亚洲日报》平台的轻视——“明珠蒙尘”。
一时间,整座港岛仿佛被投入石块的池塘,涟漪层层叠叠,最终轰然炸开!
茶餐厅里,油渍斑驳的桌上同时摊着几份报纸。
《东方日报》、《星岛日报》还在咀嚼霍大少的“社会地位”,《亚洲日报》的头版是“肥仔坤”指控霍震挺的触目惊心。
但当这份《明报》金庸的专栏传到食客手中时,所有的喧嚣瞬间凝结。
一位戴眼镜的中学教师,刚咬了一口叉烧包,眼睛猛地瞪圆,喉头滚动几下,好不容易咽下去,才喃喃道:“查……查先生亲笔邀人?稿费翻倍?!”
同桌的工友们早停了猜拳,伸长脖子看那豆腐块大的铅字,仿佛里面蕴藏着惊天的宝藏。
不识字的阿婆看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