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师是修道的,他便是从修道求道的立场去解释,理解偏私人性,个人的修行。
傅源是修儒的,他便是从自己的本心认知去解释,理解偏天地性,本心对天地的认知。
不过傅源思索时,老天师安静的等他去理解,去接受。
如今轮到老天师思索时,傅源可不会安静的等着,而是从桌子上拿起一个苹果,继续道:“就如同这个苹果,普通人先看到的一定是其颜色,新鲜或腐烂,尝到酸的或甜的,这些表象。
等到看多了苹果,吃的多了,自然而然的就会总结苹果的某些共性,理解苹果的本质,这种表象跟本质结合,便是“玄”!
再次基础上更进一步,眼前的苹果无论是红的黄的还是绿的,无论是光鲜的还是腐烂的,酸的还是甜的,你眼中看到的,永远只有苹果的共性跟本质,不会被那些表象所迷惑。这便是“玄之又玄”。
当一个人不再被万事万物的表象,也就是“有”所迷惑,眼中只有“无”,万事万物在眼中只剩本质,也就是所谓的“众妙之门”。
有无相生,谓之玄,玄之又玄,谓之道!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熟悉么?
这便是“道”,道虽然不排斥“有”,但永远侧重于“无”,而人性,永远喜欢盯在“有”上,下意识的忽略了“无”,被各种表象,各种欲望所迷惑。”
等傅源说完,老天师站起身,苦笑道:“傅源你这小子,不愧是儒家,这言语的蛊惑性,太强了,险些乱了老夫的道心!”
傅源乐了,道:“老天师,您修道多年,难道还会被一些言语所蛊惑?”
老天师叹了口气,道:“关键是你的这些言语听着太有道理了……但深究起来,你这立意太高太深,高到天地宇宙去了,跟老夫这私人的修道不合!
不能再论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