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之义”,选良家女以充六宫,远离斋醮方术才对。朱祐樘嘴上说“爱卿言之有理”,实际上却不为所动,仍然通过斋醮仪式求子。
谁知道第二年,皇太子朱厚照就诞生了。朱祐樘这下对道教斋醮死心塌地,对道教正一派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加赏赐。从此,他崇尚道教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仅恢复父亲成化时期的斋醮场所,还在各地疯狂修建道观。
自弘治八年(1495年)以后,他更是经常从事此类活动,逐渐倦怠临朝听政,章奏“或稽留数月,或竟不施行”,出现政事积压的情况,经筵进讲每年也不过只有几天。
内阁首辅徐溥为此上疏劝谏朱祐樘,使其颇为感动,在一个月后召见了阁臣面议机务。但在这次召见之后,“终(徐)溥在位,亦止此一召而已”。
而为了进行这种法事,光禄寺每日需要提供数百桌食物,南京方面需要制造十余万件器皿,购置数十万斤香!可以想象这花费得有多大!
弘治帝两次在武当山玉虚宫举办“吉祥好事”斋醮,长达四十九昼夜,前前后后花费上千万两白银!
和这位好伯父比起来,实际后面的道君皇帝嘉靖都是“相形见绌”。
而更要命的,弘治帝上位后,对外奉行“和平政策”,一改成化朝积极对外的强硬作风,使得九边军备废弛日益严重,对北方蒙古鞑靼部的侵略更是仅采取防御的战略。
鞑靼小王子(达延汗)时战时和,不时侵扰明境。可朱祐樘统治期间,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采取抗战驱赶之策,“纵容”对方的野心逐步壮大,对明境的侵扰一次比一次规模大。
待到朱厚照刚即位,就遭遇鞑靼小王子入侵的虞台岭之战,给这位年轻的帝王带去了一样特别的“继位之礼”。
因而正德帝继位后接手的完全就是个烂摊子,和他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