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这一内容,选取的是杨慎《廿一史弹词》里的《西江月·说三分两晋(其一)》。
就是写“滚滚长江东逝水”那个杨慎。
陈景乐这次没有用行书,而是走的草书路线,或者说草行。
行书有真行,草书自然也有草行。真行近似真书而纵于真,草行近于草书而敛于草。
他的草书,是先学毛体,再学张旭、怀素,后溯二王。
讲究一个直笔劲书,恣肆挥洒,线条奔放,动感强烈。
这次参赛写的《西江月》,想尽量让作品风格与书写内容相契合,于是走的稍显狂放的草行风格。
卷面望上去,气势扑面而来,任谁看了都得瞪眼。
这就是草书的优点了,章法自由的基础上,呈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力和情感张力。
陈景乐很少写草书。
毕竟他的客户受众大部分审美,都停留在普通人范畴,而草书由于字形太简单,彼此容易混淆。
草书发展,可分为早期草书、章草和今草三大阶段。
早期草书起源于秦汉,章草大致形成于西汉宣、元之间,兴盛于东汉、三国及西晋,今草则为东汉张芝所创,由东晋王羲之发展完善。
到唐朝,草书已然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因此演变成为“狂草”,作为传递信息工具的功能已经减弱,成为一种艺术作品,讲究间架、纸的黑白布置,是否让人能认清写的是什么,反而不重要了。
特别是唐代后的狂草,主打一个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更偏向于艺术性,而非实用性。
而到近现代,草书的特点,更常见于点划结体,使转和用笔,皆吸收从古到今各书家的优点。比如王羲之书体中学一些,王铎法帖中取一些,再比如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