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文豪1983 > 第98章 外战内行,内战内行

第98章 外战内行,内战内行(6 / 7)

走快递,恐怕要有几个月。

让胡后宣邀请宝岛学者是余切的点子。

胡后宣这个人就是不会来事,他不知道怎么包装自己的东西。甲骨文的发展其实相当坎坷,这是胡后宣为什么要广邀天下英雄,增加影响力的缘故。

甲骨文的破译到现在已经接近于停滞。总共发现约四千多个字,破译了的只有一千多。再过几十年,也没有新的进度。后世绝望的社科院发过“一字十万元”的奖励,相信群众的力量,最终群众们只破译了一个字。

要想破译成功,在这个时代里面的胡后宣,他认为要请外国专家来。

外国专家专治疑难杂症。

而余切认为,恐怕要用到将来的人工智能。

甲骨文真正的意义在于传承,这是个文化上的纽带。把它做的更有影响力,更酷炫,有利于余切的名望。

最早在清朝时就有学者发现不对劲,当时这些写了字的龟壳被作为药材磨成粉熬药,这个学者经过研究明白了,这些字是殷商时代的东西,之后散尽家财把所有他看得到的甲骨文全买了。

民国时期,郭莫若等文学家,开始把精力用在了破译甲骨文上——不光是为了个人学术成就,也是为了塑造民族共同体。

民国政府财政还是比较紧张的,一听说还有这种大用,仍然为此拨出了一笔钱。

中间因为战乱,研究停滞了。49年,上千个甲骨文的碎片被带去了宝岛,还有一部分被带去了日本,被带去日本的那一部分被追回来了,当时一些学者激动得拥抱起来。

它某种程度上,是“文字版本”的敦煌。

研究这个,比花钱购买圆明园被抢去的铜首有用多了。

每一代文学家都有人去搞甲骨文,这事儿在中国文坛甚至形成了某种惯例:即便是流沙河,即便是马识途,晚年了都想在甲骨文领域发挥余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