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其实并不是那么简单就能回答的,为儿童指为儿童而创作,被儿童则指被儿童接受的才是儿童文学。
是否存在一个清晰、客观的边界来判断?
问题涉及到儿童文学的本质。
故而最开始教授问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一时半会回答不上来。
“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来看待。
儿童文学是一个基于预设儿童为读者,而建构的文学类别。
但这个预设读者群体本身是多样、变化的,成人作者并不能精准把控儿童这一读者群体。
而作品的实际接受过程复杂,且儿童接受就是儿童文学吗?这未免有些以偏概全了。”
众目睽睽之下,程开颜转身面向众人开口解释起来。
“不错,贸然下达定义,贸然给出答案都不是正确的答案,儿童文学就是这样动态的。”
鸟越信教授听到辩证二字,心中畅快多了,满意的点头鼓掌赞道。
“原来如此。”
台下的学生们大多赞同的点头,恍然明白。
也有人与程开颜观点类似,露出自信和欣赏的表情。
只有一旁的孙世云表情有些僵硬。
但程开颜并未停下,他知道赵瑞雪肯定在台下看着自己,而且被鸟越信教授夸赞对他而言并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毕竟他自己就是儿童文学领域的理论大家。
程开颜沉吟片刻道:“儿童文学是一个众多领域交汇的文学,它的本质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概念,它处于成人意图、儿童需求、社会文化期望和文学艺术表达这四个领域的交汇点。”
“正因如此复杂,儿童文学才更具研究价值……”
“不过无论如何的动态,如何的复杂,总有一个主要因素在众多因素中,决定着儿童文学在当前社会下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