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重生2004:独行文坛 > 第345章 风暴!(求月票)

第345章 风暴!(求月票)(2 / 8)

——他的退让令人失望。”

哈罗德·布鲁姆一向对多元文化主义嗤之以鼻,虽然在21世纪已经开始被美国的主流学界所排斥,但他的主张却仍然有许多拥趸。

随即《号角报》的专栏作者克里夫·加德纳就在布鲁姆的论述基础上指出——

【张潮和马悦然之间的闹剧,完美印证了为什么每一个出色的大学都要设置一个“东方学研究中心”。我们当然可以理解,张潮拒绝的不是马悦然本人,而是拒绝被塞入由西方构建的“中国文学作者”形象框架。

但可悲的是,他的反抗依然被困在西方设定的二元对立框架中,所有“东方学”的研究都早在几十年前就预言了这一点——即使并不是完全从文学的维度解读。

如果他真正想要解开文化殖民的魔咒,用拒绝来逃避是无法做到的,而一味地反抗只能让这个魔咒更深入骨髓。他应该像弗朗茨·法农所说,在挪用与颠覆之间寻找辩证空间。

“文学的西方化”固然令他这样成长在富足年代的中国青年感到不快,但他似乎没有意识到,“非西方化”或者“去西方化”本身是“西方化”的产物,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构造的过程。张潮的反抗只是这个过程的产物之一。

张潮在用激烈的语言破除西方认识论权威的同时,恐怕很快就会落入“回归前殖民时代”浪漫神话的陷阱——这就引申出一个有趣的议题:中国的古典文明真的那么完美么?那它又是怎么在内外夹击中崩溃的呢?

所以真正敏锐的读者,必须识破这是殖民文化和传统威权的共谋,时刻警惕在后殖民时代打着民族主义、本土性和去殖民化旗号的传统权威和旧式威权。】

克里夫·加德纳的专栏文章,让这场风暴彻底上升为一场国际论战。

原因分析起来还挺复杂的——17世纪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几乎重新定义了全世界的所有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