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落了。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准备饭塚容教授说的那件事了……
就在张潮微微失神的时候,手机忽然响了,拿起来一看,竟然是老师于华——
“听说你回燕京了?”
“还没呢,有什么事吗?”
“你下个月中旬有没有别的安排?在不在国内?”
“……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安排,应该也在国内。”
“哦,那就好——作协这边要开一个关于你的创作的研讨会,就这十几天的事。这次希望你能参加。”
“……能……不参加吗?”
“以前可以,这次你最好要参加,不然也不会是我给你打电话。”
“好……好吧。不过方便问一下,具体是哪部作品?我也好做个准备。”
“主要是你那部‘少年与流星’的——当然也不好说你这是一部,还是三部。”
“哦……好的。但怎么这么突然?”
“你自己上网搜搜,然后再买几本《文学评论》看看。现在关于你这个作品的讨论,已经是近期文学理论界的焦点了。大家都想听你自己怎么说!”
挂了电话,张潮一阵头皮发麻。他确实不太喜欢参加这种活动——当初刚成名的时候,在燕大的草坪上与其他热爱文学的大学生们坐而论道是一回事;在会议室里,一群中老年人的注视下,听他们赞美自己的作品,又是另一回事。
不过老师于华都这么说了,张潮当然也不好拒绝。
国内文学批评界怎么突然对自己的作品感兴趣了?张潮也一头雾水。去年的“张白之争”后,自己和国内批评界的关系彻底掉到了谷底,各类文学研讨会、座谈会的邀请基本都消失了。
一年来自己新出的几部作品虽然在销售上依然火爆,但是国内的文学研究学术界却乏人问津。除了快过年那阵,有一个叫“石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