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临夏 > 第180章,红薯

第180章,红薯(5 / 7)

幕僚,在身边献言献策,不然,我就省心多喽!”

因为接近午时,又帮了如此大忙,请方临留下吃饭。

蒲知府没将方临当外人,也是因为不必再为淮安赈灾发愁,饭间感叹起大夏:“国事多艰,今岁江淮之地受灾,朝堂多半是减免赋税。可北方亦是遭灾,旱情如火,陛下、朝堂诸公本还打算从咱们这边调拨粮食救急,可现在自是不成了,不知道这次,那些地方如何支应过去……”

“确实是难,北方去岁就有旱情,今年又是大旱,听说,都出现了成规模的逃荒。”

方临说到这里,心中浮现起‘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画面。

蒲知府也是有见识的,自然能想到那种惨绝人寰之场景,深深叹息:“唉,只恨我位卑力薄,鞭长莫及。罢了,在其位、谋其政,那是朝堂诸公需要考虑的,我身为淮安父母官,也只能先顾好自己治下……”

……

饭后,告辞蒲知府回来,方临拿出《三国演义》第三、第四部的书稿,打算通过官方渠道寄于洪泰帝,可看着旁边另一份手稿,是否一同上传陷入犹豫。

这份手稿,并非什么稿子,而是关于红薯,在这个时代叫作番薯,它的描述、推荐。

大夏是有红薯的,方临还询问过欧夫子红薯的来历。

其中流传最广的说法,乃是顺成二十一年,一个陈姓书生从吕松偷渡带来,据说还颇花费了一番功夫,因为吕宋当时被泰西侵占,那群强盗极为霸道,禁止将吕宋的一切作物带出境,一旦查到,就是重罪。陈姓书生冒着大风险,将红薯藤编在绳子里千辛万苦带出,经过七天七夜航行带到了大夏。

此份经历,还被那位陈姓书生的后人,记在了《金薯传习录》中。

不过,对此说法,欧夫子却是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陈姓书生自编自撰,邀名之举。

第一,红薯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