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勋贵都觉得,海禁需要解除,
“海尚书说的没错,解除海禁,于我国朝而言,的确一本万利。”
“解除海禁可以,但沿海一带的倭寇怎么解决?”
“朝廷不是没有派兵围剿过,可每次去,那些倭寇都会躲藏起来,难以寻觅其踪迹啊!”
“倭寇问题不解决,海运难开!”
“.”
他们为何会支持?
原因很简单。
都想着解除海禁之后,去掺和一下。
谁跟钱有仇啊?
大不了出事之后,再禁了海运就是。
历朝历代,不都如此?
赵祯看向韩章:“韩卿,你说说,如何看待此事?”
后者应声道:“海运开与关有利有弊,只要市舶司能够起到作用,臣认为,可以开。”
“臣担心的是,海外诸国会因我天朝开了海运而借机壮大,殃及后世子孙。”
“市舶司或是朝廷,必须严格控制可向海外诸国销售的货物。”
“否则.这海运,不开也罢!”
听韩章那么一说,卫渊瞬间有了种遇到‘知音’的错觉。
这老头儿平时挺讨人厌,但一到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却从不含糊。
横向来看,此时海外诸国与大周相比,的确是大周的文化更为强盛。
这里的文化,包括了兵家之道。
此时去开海运,就怕海外诸国学到了东西,转手翻脸不认人了。
这也是为什么,卫渊坚决反对与倭国做军器生意一事。
赵祯大声询问道:“东南、两浙、两淮一带的市舶司使来了没有?”
话音刚落。
见殿内无人回应。
朱总管便就朗声道:“传两浙、两淮、福建、广南、广西各路市舶司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