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们拥有学字的机会并不困难。
识字之后,第二道考试就是数术。
数学在物理和百工上是非常重要的东西,不通数术,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工匠,所以这个考试很有必要。
至于第三道考试,则是实操。
赵佗要的可不是脱离了实际的理论人才。
想要进入工学,那都必须能做出一定数量的器具才行。不管是踏碓、石磨还是冶铁,亦或者其他器物,反正这些工匠手上总要有真功夫。
这种能识字,算术好,还会实操的工匠,在通过各工署报名后,就可以参加少府举办的工学考试。
一旦通过考试,他们就能从岗位中脱身,进入工学,学习里面的各种知识。
据说工学的教材之一,是源自神书《公输残卷》改编的《物理》一书,让无数工匠闻之便呼吸加速,渴望至极。
而工学子弟在工学中通过相应考核后,就可以外放为各地的工师等官职。
这些职位不高,属于小吏级别,但已经是摆脱了普通的工匠之身,完成了阶层跨越。
甚至比军功爵还更吸引人。
毕竟你在战场立了功升了爵,回到家乡还不一定能当小吏啊。
工学制度一出,顿时让无数工匠趋之若鹜,奉少府赵佗为圣人。
当然,若是在相应时间和限定次数内不能通过考核的学室子弟,就会发回原籍,打回原形。
总体来说,工学制度算是公平。
赵佗给了这些工匠上升的机会,但能不能完成阶层跨越,就看个人本事了。
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属于是唯贤能者为官吏的范畴。
所以当赵佗的工学制度上报给皇帝的时候,并详细解释了一番后。始皇帝对此是没有意见的,甚至有些期待赵佗这个尝试的结果。
一直到秦始皇三十二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