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赞道:“惊艳于作者林有成对于故事情节的设计,构思之精巧,写作手法之纯熟,对人物心理把控和渲染节奏之高超,让这部作品相当引人入胜。无论是冲突发生前那个如画的夏天,残酷的战争,还是三人之间的矛盾与纠缠,都具象地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从雾气般的荷尔蒙到战场残酷硝烟再到林雪垂垂老矣的脑海中,弥漫着林雪无处排解的表达欲、受家庭影响多少有些病态的性格以及那骨子里的出于报复也好出于缺爱也好的—恶。即便终其一生忏悔也没有作用,在那个夏天的夜晚在那个混乱的时刻,她只是动了动她的嘴唇,然后罗阳的人生先毁了,接着每个人的都彻底毁了,明显感觉到林有成是在小心翼翼的保护着林雪,使得故事继续往下走使她能逐步发育完成自人至神的转变,可惜直到结尾还原了罗阳与林雨早已亡故的真相后,他俩那句‘我会等你,你要回来’,也只是躺在信纸上,消融在战争的灰烬里,停留在没人知道真假的历史中。”
“一个关于多重叙事视角和叙事嵌套的文本,的核心与其说是罗阳与林雨之间的爱情故事、林雪的赎罪,不如说是关于的真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真的能够帮助林雪赎罪吗?读者所希望的是血淋淋的现实,还是美好的虚构和想象呢?林雪过分的想象毁灭了罗阳,但她再次通过这种过分的想象让罗阳和林雨战后重聚,生活在一起,想象之过与想象之功,如何来衡量这一切……”
很显然,正如前主编王濛提出来的如何衡量作者的虚构式地赎罪,这同样也引起了剧烈的讨论,不单单是文学杂志上,还有文学圈外,学校文学社,热爱文学的青年读者们都在激烈地讨论着,交流着。
《赎罪》发表之后,迅速受到了国内各大文学选刊的密切关注和跟踪选载,可以说是一夜之间,全国各地的文学爱好者们在讨论林有成的这篇《赎罪》。
《作品与争鸣》、《选刊》、《湘江文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