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成的这篇《赎罪》在《人民文学》上面发表,可以说瞬间引起了巨大的讨论度。
虽然现在是八十年代的尾声,即将到来的是1990年,但是文学的影响力依旧火热,更别说这还是林有成所发表的,可以说是反响空前,整个文学界都为之一震。
绝对的一场文学大地震,文学界的评论家们很清楚地意识到《人民文学》杂志社所说的茅盾文学奖级别的作品并不夸张。
11月20日,《青年评论家》杂志率先转载评论了林有成的这部《赎罪》,文学评论家向辉毫不吝啬赞美之词,直言《赎罪》这部是林有成的炫技之作,评论写道:“林有成的构思惊人,天才般的构思,细节完美,文字细腻动人,极具冲击力,在林有成冷峻、锋利的笔触下女主林雪是近乎极端的创作者生命,对虚构境界的迷恋,伴随了她的一生。所谓的赎罪,就是放大了道德美学,在生命的缺口培育了绚烂。也就是把真相变得难以审判。这就是林有成的残忍之处,人物是背德者,而读者是痛苦的审死官。”
“林有成的某种现实主义风格,或者说基于赎罪这一人性题材的严肃性,对刻意的现代技巧的拒绝。这本在探讨虚构这件事本身。读者都知道是作家的虚构,但是读者更倾向于忘记它是假的,心甘情愿地被催眠,沉入这个故事的世界。叙述是一门艺术,作家不断探索着它的边界。所以任何冒犯,都是一种对边界的突破,读者在其中获得颠覆性的、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林有成显然是这种叙事探索的创造者。他不仅用文字把我们带入虚构的世界,还在中途将读者唤醒,让人思考虚构本身。”
“思考虚构,也就是思考这种艺术形式。在这里,林有成对读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赎罪》是一本丰富的,不同的读者在其中各取所需,喜欢阅读故事的读者读到了荡气回肠的故事,而更专业的读者则会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会产生对虚构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