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然保持了平静。
朱棣顿了顿,又道:“至于朕的另外两个儿子,他们既然是朕的骨肉血脉,若是真有万一,便放去海外封藩,不要再回来了。”
“你们兄弟三个都要记住,靖难之役,不能再来一次了!”
“父皇圣明,儿臣谨遵父皇教诲。”朱高燧似是放下了什么,重重说道。
见老大老二没吭声,朱棣看向他俩。
“朕还是希望,能够在你们两人之间,选出一个人做储君。”
“大争之世,朕的儿子,争储,既要争得轰轰烈烈,也要争得光明正大!”
“老二等评定完将阶,就要北上去开平卫备秋了,到时候北直隶的变法,一并管起来。”
“给你们三年的时间,到永乐四年的今天,把南北直隶变法的成果,按之前给出的办法衡量计算,比个高低,谁赢,谁做储君,你们可还有意见?”
之前虽然说过这件事,但却是在画大饼,没个明确的说法,如今朱高煦北上在即,朱棣却是把这件事给彻底敲定了下来。
朱棣看向了朱高炽,意思很明白。
朱高炽也清楚,父皇就不是嫡长子登基,再加上与朱高煦的感情,天然地偏向朱高煦,如今是一定要给朱高煦一个正大光明争储的机会,也是对靖难勋贵集团的一个交代。
显然,在这段时间里,因为评定将阶的事情,父皇一定是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
而在这个机会面前,如果比的是自己最擅长的文治,自己也比不过,那就说明,父皇的选择其实是对的。
自己,不适合继承大明的江山。
而这时候,他不能再让朱棣失望了。
朱高炽坚定地看向朱棣说道:“儿臣一定会成为储君。”
朱棣松开了双手。
朱高炽伏在地上喘息,如今精神松懈下来,刚才的疼痛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