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允炆等人都觉得这是好事,但黄子澄很看重师承关系。吴王王廷发展起来之后,需要一些文职官吏,朱允炆让他选拔人才,黄子澄就一个劲推荐自己的学生;哪怕人手不够,需要招募其他有文化的人,也往往得先拜他为师,才能得到更好的职位。
这样一来,很多当地有文化的人,都对他颇有微词。但黄子澄毕竟是明朝的会元,文化水平确实很高,其他人也没什么办法。而且现在朝廷里特别缺人,就算不去专门讨好他,只要走个形式,喊两声先生,他也乐得给人安排,总归也总有官做。
后来,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对这种状况不满的情绪,也就越来越大。只是因为朱允炆这边,对中下层文化人待遇确实好,所以一直都只是私下里抱怨几句,没有闹大过。
不过几年前的时候,有一次,波西米亚那边,来了一群访问的教士。他们的头领是一位叫普洛科普的神父,说是专程前来觐见吴王。显然,也是听说了这边的名声,因此专门来考察一下,看看实际情况是不是像传言那样。
听说有人前来,朱允炆很是欢迎,专门派人接待。一名在这边任职的当地修士,带他们参观了附近地区,吴王管辖的几个村落和小镇。在镇上,教士们发现了一块显眼的招牌,上面还贴着布告,便询问这是什么。
修士告诉他们,这是朝廷放出的榜单,上面都是这次招收的官吏,给大家公示的。教士们啧啧称奇,觉得真是个好政策,但修士却偷偷说,这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
榜上位置高的人,都是黄子澄的门生。大家觉得不满,但又不想撕破脸,破坏好不容易才有的朝廷;而要是不闹大,又不知道怎么反对才能有效果,因此一直也没什么好办法。更别提百姓们连字都不认识,虽然挂这儿公示,但也没人能说什么,都是给他们自我感动用的。
修士抱怨了一通,说黄大人早些时候还好,现在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