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形成以来,所有的哲学家,几乎都看不起、乃至厌恶女人。而且,这也不仅仅只是古典时代和中世纪时期,人们“思想落后”时的现象。
在进入近代之后,哲学家们依然保持这种态度。启蒙思想家们主张人的精神自由,但对他们来说,女人显然不是完整的人。
卢梭就认为,因为天生缺陷,女人不可能实现自主,必须从属于男人而生活。这也不是人为偏见造成的不平等,而是自然的分工不同导致的,所以也不违反平等自由的原则。他还专门在《爱弥儿》里,对女性教育进行论述,认为女人缺乏精细的头脑和集中的注意力去做精密的研究,所以过高的教育是无意义的。
这当然不是他自己的主张。另一位启蒙哲学家康德,同样强调理性和客观的品质,并且认为,只有男性才具备这些;而这种模式下,才能算是完整的人。女性则缺乏主见又胆怯懦弱,不适合哲学工作。所以,女性的哲学也不是理性,只是她们的感觉而已。
不过,康德是个热衷社交的人,很会说话。他也说,女性不是没有美好品质,不过男人的品质是崇高,女人的品质则是优美。深刻的沉思和长期不懈的思考虽然高贵,却是艰苦的,对于女人来说,过于严酷了。严肃的思考会让她们连优美都消失掉,所以还是远离比较好。虽然这个说法,看起来像是“能歌善舞”那种称赞,但在当时已经是很委婉的了。
更后期的哲学家们也保持同样的观点。尼采认为女人就不能成为朋友,因为她们就是猫或是鸟,或者大不了是母牛,只有用来给人娱乐的价值。所以,去女人那里的时候,也要带上鞭子,让她们学会服从。
当然,这个观点比较极端。叔本华的理论,就温和很多。他指出,女人还是人,只是很幼稚、轻佻漂浮、目光短浅,所以终其一生,都只是个大号儿童,或者说是儿童和成人的中间状态——按现代一点的说法,或许可以叫巨婴。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