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的街道上,百姓没有了内城那样遍身绮罗者的夸赞景象。
出现在朱和垠眼前的,是许许多多穿着普通白布制成衣物的百姓。
他们行事匆匆,大部分骑着自行车走在行车道上,赶着去城内各处找工作。
确实,眼下已经是天启四十一年,大明的经济良好,农民获得了许多田地。
可是,生活在城池之中的百姓却无可避免的面对着“用工荒”。
这一切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一开始,在朱由检离开的时候皇店就已经占据了大明六成以上的经济市场份额。
这还是那些年朱由检抑制的结果下,而出现的市场份额。
自从朱由检走后,朝廷需要赋税,因此对皇店的遏制便很有限了。
截止天启四十年,皇店在市场占有的经济份额已经达到了八成左右。
以往在皇店里不会出现的成衣、玩具、花卉等个体百姓主要营生的商品开始连锁化。
皇店在抢占已经存在的市场,这让民间个体商人的处境十分困难。
加之朱慈燃更在意军工、农业等科技的研究,因此军备院对民生科技的研究进展十分缓慢。
没有新产品涌入市场,蛋糕自然也就没有办法扩大,而蛋糕无法扩大,它所能维持的工人岗位自然也就不会增加。
商贾破产,店铺被皇店收购,工人并入皇店体制。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城池百姓的生活还不会怎么样。
可是问题在于,自从生产队和拖拉机体系在乡下建立以后,一些不喜欢种地的百姓也就将土地租给了生产队,自己搬到了城里生活。
城里的支出很高,仅凭地租是无法养活一整户人家的。
在这样的局面下,有的农民返回了乡下,但更多的农民则是出卖体力换取报酬。
原本已经饱和的用工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