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进小学,当是你们老生的学弟学妹,空余时间应不吝指点,相互扶持,克己复礼,结下同窗之谊,方为正统。知否?”
“是,先生。”众人齐声应和。
“如此甚好。翻开《释地》第三篇,接续学习草木之本。”
老先生一反常态,完全没了上午的倦怠:
“良木青草,皆由地生,泽被万里,为生灵所用。对此各人畅谈本心见解,不必拘泥。”
一名女生起身,发表自己的见解,“万物土养土生土长,形异而质同,比如枞,松叶柏身;比如桧,柏叶松身。”
“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
一名男生,同样用文绉绉的句子,阐释不同的理解。
“释草,释木,无处几乎实与形,你2人各有见地,相较之下,壬路之解寓意略高,大家有言继续表达。”
老先生及时点评,重在鼓励,不挫其志。
……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引申个人意愿,道破自然科学,重归世界本源。
与高等文明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建生态平衡环境,殊途同归大有异曲同工之妙。
朴素的哲理,唯心的观念,一旦恰到好处地结合,足可撼动奥秘,甚至改天换地。
牧良虽然也有理解,但不敢班门弄斧。
最后轮到自己2人时,做一简单表述,并不太过张扬。
子书银月对古文研究较有心得,依靠的却是程序翻译,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说起来不痛不痒,平淡无奇。
老先生间或插言,听到好的阐述,或者未曾听闻之新意,都会及时评价几句,让学生始终保持聆听状态。
待大家说完,他综合汇总点明要害,分析鞭辟入里,利用情境代入,再次激发学生思考潜力,打开多维思路,撞出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