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厂,工厂十几年前搬迁到郊外,原来的厂房就出租了,租金低廉地方宽敞,性价比极高,与高档写字楼风格迥异,更适合江左纺织这种人多货多的公司。所以园区中一大半都是类似的出口企业,姚国庆曾开玩笑说原来老国营公司的同事们好几个下海后都在这里,吃饭打牌不愁没腿子,临时借工具辅料也都方便,有时候为省运费还凑在一起拼货。
进园区照例要验证件,要查健康码,要测量体温,正好是上班时间,门口排着长队,宁吉自觉地站到了队伍最后。视线中,园区的人与街道的同事们不大一样,整体更年轻,着装各式各样,休闲随意。四月的天,有的穿毛衣有的穿裙子,脖子上多半挂着耳机,嘻嘻哈哈的,手中捧着咖啡,而非像街道同事们那样拎着饭盒和保温杯。
宁吉低头看看自己的蓝衬衣藏青裤,有些出神。当时大学毕业时也想过,去外资企业做白领,南都人认为“洋气”的工作;犹豫很久,后来选择了社区工作。母亲说是稳定清闲,父亲觉得女孩子离家近些好,其实呢,是因为能常常看到谢安吧?面试的那天,王主任说,夫子庙街道的任务就是照顾好社区中的居民,包括住在这里的和工作在这里的,比如百年老字号王谢堂。听到这一句,她当时就下了决心。后来宁吉一直疑惑,王主任讲到王谢堂,应该是无心的吧?哎,谁知道呢。
园区中一幢幢二十世纪的红砖楼,看得出都做过翻新改造,停车场整整齐齐,花坛草坪错落有致。宁吉顾不上欣赏风景,急匆匆地找到12幢,老远就听到有人吵吵嚷嚷,不亚于昨晚中晋公司门口的“盛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走到近处,门里门外果然围拥着不少人,看模样像是从工厂来的,有的拉着张倩倩在诉苦,有的堵着姚国庆在评理,有的坐在业务员面前情绪激动地挥着手臂,而姚韬元站在门口,身边围了好几个人,吵吵嚷嚷的,难怪接不了电话。前次在王谢堂天字号包间大手笔埋单的柯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