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黄子澄说道:“殿下看看这个”,言语有些激动。
朱允炆目光扫过封面,是大宁卫袁都指挥使呈的行文,心中一动。打开看时,“臣大宁卫都指挥使袁巨奏闻,前日燕王率兵彻彻儿山兀良哈秃城两次大捷,有蒙古俘虏百余随至大宁,间有一女子,自言乃朝鲜国宜宁公主,为蒙古人所劫。臣不敢自专,奏请燕王宁王示下。二位殿下以为真伪难辨,特命臣招朝鲜国人进府辨明。臣遵王命寻访,唯尚无应募之朝鲜或其他知情人等。现此女子暂禁足大宁卫内,伺明辨其身份真伪,即再上报。”
黄子澄吹着胡子,气愤地道:“殿下!这简直荒唐。两位王爷太不把殿下放在眼里了”。
朱允炆看他一眼,不言语。
“怎么可能俘虏里混有女子燕王不知道,还要到大宁卫?怎么可能真伪难辨?怎么能还要找人对证?怎么能关她,朝鲜公主,皇帝陛下册封的皇太孙东宫淑女,未来的皇妃?这两位王爷,分明就是为难殿下!”黄子澄说得义愤填膺。
朱允炆性格似父亲先太子朱标,温文尔雅宽和仁厚,静静地又看了看折子,笑道:“黄先生,我倒觉得折子说的不无道理。两位叔叔公务繁忙,这点小事不曾在意也是有的。
黄子澄不以为然:“殿下可是批注在齐侍郎的行文上,拜托了宁王的。两位王爷不可能不知情!殿下自被册立皇太孙五年了,朝廷里百官恭敬令无不行,只有诸王以叔父之尊每多不逊。殿下的批文要求常被无视,总要圣上下旨才能执行。”
黄子澄顿了顿又说道:“这次朝鲜国宜宁公主在大明铁岭卫被劫,下落不明,事关皇家体面,更事关与朝鲜国邦交。大明初建四夷未平,难得朝鲜国一直恭敬事大,尊大明为宗主国。殿下特意行文请诸位王爷一起帮着找找,宁王燕王两位王爷却这么做,难道希望与朝鲜也生战事吗?如此胆大妄为,臣为殿下担心啊!”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