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公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钢铁和军工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中国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带。
从军事观点来看,苏联中央政斧在一五、二五计划期间关于加速发展东部地区工业的决议,建立机器制造、石油加工和化学等部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在此期间于东部地区建设的高炉,约占全部新建高炉的四分之三,在伏尔加河和乌拉尔之间建立起了第二个巨大的石油基地,在外贝加尔、乌拉尔、西伯利亚克麦罗沃等地建立起了钢铁和冶金工厂,在中亚建立了大型钢铁厂和有色金属厂,在远东建立了重工业中心,建有汽车装配厂、制铝联合厂、轧管厂和水电站等。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支撑着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却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
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境内、苏联在短短三个月时间内便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时,苏联政斧加速了重工业企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次年五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
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四二年夏天,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