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没受过正室折磨。
叶姨娘时刻记住父亲的话,又站在男人角度衡量各种问题,不会像其他妇人那样,只计算内宅得失、眼前利益得失。
虽说是在内宅,她一直打理自己陪嫁,之后又搭理叶家产业,看问题自然比普通妇人长远。
父亲给她说过,你得听话,别以为自己比其他妇人有本事不记得自己是谁,你是商家女官家妾,在叶家轮不到你出头拿主意,你家老爷不是笨蛋,别以貌看人,叶老爷哪怕不是官家,当爹的我也不敢轻视他。
母亲却在她在叶家有了地位厚,第一个就想把孙女嫁给外孙,父亲说田卓是叶家都孩子,你得听叶家的,你娘不是帮你帮许家,是糊涂人有着糊涂心,又想办糊涂事害许家。
只可惜父亲去世了,兄长和母亲一个心思,也幸好老爷调往应天府,她和娘家拉开了距离。
不是自己往高走了不帮娘家,父亲说了,做错,帮就变成害。
幸好老爷不知道兄长的打算,田卓也没说,毕竟舅家没脸他也没脸。
刚到应天府,本家亲戚又想利用她办事,叶姨娘冷笑,也不想想我好了你们才能好,害了我难做,你们又能得到什么好处?
叶姨娘在叶家十几年,等于跳出商家这个圈,越发明白为何官家看不上商家,有的商家确实唯利是图,这就是父亲说的眼界格局问题。
儿子要娶陶家女,按理来说,陶家连商家都不如,乡下匠人出身,他们的立志是经商为家里谋富裕,但是从田卓说的一些话,一些事,叶姨娘对陶家老太太刮目相看。
有这样一个老太太,就算没有贵亲想帮,陶家也会越来越好,只不过进度慢。如今有豆家这个亲戚,那就是一步代替了原本的几代人的跨越。
老爷认可,愿意儿子娶陶家女,叶姨娘听老爷的,她的见识能比老爷强?
所以她对陶桂菊很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