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非常人所能及,这一册记载舆图,应可传诸万世而不朽,因为人生或不满百,地却是历时千秋而不易,这本书永远都有用的。”
李世民笑笑道:“先生!世民之所以兴萌此念,也是为了先生刚说的那两句话人生或不满百,城郭江山,却是千秋不易。为什么不将它们的形貌、虚实等等都描绘记载下来,日后的人,不必亲至,览图斗室之中,即可将千里江山置於眼底……”
李靖道:“不错,正是此说,所以世子这一册记载,若是传之后世,相信必可与太公兵法、孙武兵法等列为不朽之杰作。”
李世民摇头笑道:“先生,我这本记载或许能有助於攻战之决策,但我的本意着眼之处却非在战。”
“哦!世子又在於何者呢?”
李世民肃然道:“在於治。我鉴於炀帝开凿运河之举,大家说这是炀帝为游幸江南之便而凿河,这实在是冤枉了他。谁都知道运河一通,南北水运,一舟可抵,对国计民生,不知方便了多少倍。”
李靖道:“不过运河所经之处,有时故意舍近而求远,以便连通京师,这倒是不能怪人有此怀疑。”
李世民叹道:“连先生如此说,无怪乎其他人误解更深了。其实,这两条运河之开凿,其进行路线十分正确,它是一批真正有学问的人所策定的,有时为了绕道,引起人们误解,那是一般人不明地理之故。比如说,由甲地至乙地再连通丙地,虽有直线可达,可是再往前,却有山岳为阻,要到达丁地就势非绕山而行,费工而途远,-如在乙地略斜,略过内地而取道戊地至丁,则全为平坦,工程进行,方便多了。这样多挖三十里,而可节省三百里之工,先生孰取孰舍呢?”
李靖十分惭愧,不再作声。
李世民叹道:“先隋炀皇帝治世之功过,别的方面不去说他,单是开凿运河一项,却是极具眼光的不朽创举。只是因为他本身私德上的一点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