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的,很显然的,起码是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责任。但是,事实上,我们的心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始终在“回避”(?)这个重大的研究主题,我们不能在这个主题上做一次“科际整合”的示范,也不能在乌烟瘴气的“性”的暗流里做一次学理的澄清,为小百姓和大官人做点指示迷津的依据……这些因‘旧避”而生的缺憾,十足证明了我们在真理面前的萎缩,证明了我们在寻求真理上面的无能和胆怯。这篇文字的用意,是尝试用现代的方法,提出一些确定的解释和“解释草案”(explanationsketch),求出历史上中国“性”生活的真相和可能的真相,至少我提供的,是一种可供讨论的合理怀疑,也许值得专家和学者的评判。
在现代方法的妙用下,历史万象虽多,其实不乏理路可寻。例如真的专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易经)中的“威卦”等卦是描写性交姿式的;《诗经》“寨裳”里说的“且”字是男人生一殖器八周礼)中“地官”里“令会男女”、“奔者不禁”的话是一种“交配季”(matingseason)、一种“节期杂交”(feastpromlscu-ity);(老子)中的“元扎”是女人生殖器;《论语)中孔夫子骂女人的缘故是因为他离过婚;伶玄《赵飞燕外传》中的汉成帝有“足恋”;常遽《华阳国志》中的关云长背离曹操是因为他吃醋;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中“女子男饰”里的六朝女子娄逞是性戾换;柳宗元《柳河东集)中“河间传”是写唐朝一个女人的花旋风;徐士鸾的《宋艳)中“残暴”里记宋朝的王继勋是一种虐恋(虐待狂);陶宗仪《辍耕录)中“奇遇”一篇是写元朝人性爱的白日梦;明朝张岱《琅环文集》中“鲁云谷传”是描写洁癖;清朝薛福成《唐*笔记)中“入相奇缘”里写和坤“对影谈笑”是一种影恋……所有的大量历史文化,都禁不得真正专家的一双法网,用这种法眼来“复兴中华文化”,才够资格,否则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