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独白下的传统 > 音乐--华夷交响乐

音乐--华夷交响乐(6 / 7)

个孔,没有膜。到隋唐以后,外来的乐器传进来,在风口和音孔中间,另开了一孔,贴上苇膜,这一膜之有无,决定了络小姐的身价。这个岛上复兴固有文化的人提倡国乐,可是他们造不出一支像样的笛。造出来的每支标准音(pitch)都不标准,比起样鬼子的“竖笛”(clarinet)来,立刻出尽了洋相。

五、匏做的,像“竿”。齐宣王的时候,吹“竿”的人有三百个,其中有一位南郭先生,根本不会吹,只是挤在中间凑数。后来齐宣王死了,齐漫王做了皇帝,他要听吹竿的人一个个单独表演,吓得南郭先生逃掉了。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一句成语,叫做“滥竿充数”。

六、土做的,像“击”。击本是用来装酒的土器,敲打起来,闪算是音乐了。战国时候秦王和赵王在混池地方喝酒,秦王贝赵王敲,赵王敲了;但秦王自己竟不敲。赵国的大臣商相如看不过去,一定要求秦王敲,不敲他就拚命,秦王没办法,只好也用一下。其实“击伍”的声音难听死了,大家却要敲来敲去,真想不开。七、革做的,像“鼓”。“鼓”的种类很多,有一种叫“腰鼓”。三国时候自由文人弥衡曾打着“腰鼓”指摘曹操,后来变为一用京剧,叫做(击鼓骂曹)。理八、木做的,像“祝”形状像个方斗,上面宽,下面窄,边上有个洞,把一支柄相放进去。台南孔庙可以看到。贫古代乐器虽然很简陋,就连这些,许多都来自外国(那时俟,叫做“胡人”。有些从名称上,就可看得出来。“胡茄”、“胡琴”、“洋琴”等等,都属于这一类)。有人感到外来的这么多,太设面子,所以硬要说“胡琴”不是胡人的琴,而是“胡胡响”的琴。当然说这种神话的人,中国民族精神考一百分,中国民族史吃鸭蛋。在古代,常常有外国的一些小乐器,进到中国,然后风行一时。例如战国到汉朝时候,有一种乐器叫“筑”,很得当时人喜欢。这种乐器有十三根弦,演奏时候以左手拨,右手用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