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无条件要我为他出版。惟一条件是在他有生之年,只能用笔名"司马既明"发表,不能透露他的真名字。我感于他的一片至诚,完全同意了。也许有正人君子讥笑本书作者,怪他涉嫌"双重人格"(doublepersonality)、怪他自己做了四十二年的老国代,却不能以真名字的"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反倒以双重面目并存于今生今世。但是,若反问一下,"双重"
固然不当,但是单一到底、冥顽至死,难道就对吗?难道老国代一做四十二年,最后同流合污、守口如瓶、一点底也不掀、一点省也不反,坚守"从一一而终"、昧心"仁义道德",就比"双重"更好吗?又有故监察委员黄宝实者,在北京大学与爸爸同学,到台湾后整天用功读书不辍。有一天,他拿新著《侏儒类稿》要我看,我说:"这稿子很精审,但是如果不来搞这些学术,而用同样的时力去搞你们监察委员的弹劾书,那该多好!学术真是误事啊!"他又继续写《校雠学》,我回信给他说:"您的《校雠学》稿子如何了?你们御史老爷,不但要嫉书如雠,还得嫉恶如雠。您是监察院中数一数二的嫉恶如雠人物,亟盼能在这方面继续多雠一些,《侏儒类稿》少一点,惩贪录、洗冤录多一点,不也很好?"
……这些我亲自耳闻目击的小故事,在在都证明国民党老贼们的无奈心态,但是,以他们的地位,真的一直无奈而无法有作为吗?我很怀疑。一九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故立法委员齐世英在他家请我吃饭,在座有梁肃戎、石坚、司马桑敦等。座上梁肃戎对我说:"我没有你李先生这种勇气,很多话我不敢讲。"我表示,你们也是有勇气的人,只是你们不肯讲而已。梁肃戎是东北人选出来的立法委员,四十年来,在他的表现中,我们却看不到他对在家乡的东北同胞推之以恩、或对在台湾的东北同胞援之以手、或对在台湾被他们国民党非法迫害的东北同胞慰之以问。梁肃戎在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