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真正的老三,而是爱她们心目中理想化了的老三。
但老三的确是误以为静秋在爱长林,大家如果回头去看故事,就会发现老三一直在吃着长林的醋。为什么呢?答案仍然很简单,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那个年代的成分论。在我们看来,长林除了纯朴心好,差不多就没优点,但老三也很纯朴心好,所以长林一分都得不到,老三在各方面大获全胜。但这是我们的观点,在老三那个年代,长林其实有比老三更优越的条件:他出身好,是贫农后代,是毛主席说过的“最革命”的阶级,无论哪一派上台,只要还是共产党的天下,长林就是党最亲的人。而老三是干部子弟,在那个翻烧饼的年代,说不定哪天他爹就被翻到下面挨烤去了,站错了队,跟错了人,被赶下台去,扔进大狱,老三也就从“虎子”变成了“兔崽子”。
二是那个年代的审美观。虽然静秋的无产阶级审美观已经在第一次见到老三的时候就彻底改变了,但老三并不知道这一点。他生得小资产阶级,长得小资产阶级,这在今天当然又可以加分,但当时流行的审美观是不以他那样的小资产阶级为美的。我们知道老三象年轻时的达式常,而年轻时的达式常是不符合那个年代的审美观的,所以只能演一个贪图享受的后进青年,那个电影里的正面人物是杨在葆演的。“白面书生”形象一直到很久之后都被称为“奶油小生”,直到近些年港台影视充斥大陆市场,人们才开始改变对白面书生的看法.
不仅如此,那个年代是以“口拙”代表心灵美的,人们标榜自己的口头禅就是“我是个大老粗,不会说话”,不会说话就代表诚实,代表正直,而会说话,爱说话,往往就是轻浮不老实的代名词。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老三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都没有长林美。(写到这里,看到这里,我们唯有苦笑。)
第三个原因,当然是那个直到现在也没过时的经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