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努书坊

繁体版 简体版
努努书坊 > 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 > 第十二讲 心灵世界的建筑思想

第十二讲 心灵世界的建筑思想(11 / 19)

,于开庭前夜离开印度,从法庭缺席。这长老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是印度教的一个首领,他深谙东方哲学,他认为世界万事都有着必然性,所有的偶然都是暂时的表面的效果,所以行动是无意义的,不自然的,甚至会影响事物的真相。

他说我们印度有条河则恒河,我们的人死了就放在河里,漂向永恒的归宿,无论现在是怎么,最后大家都是一条河里的生命,都是顺流而下的。在这种不承认偶然性,认为一切结果都是必然的思想感染下,老太太在开庭前走了,当她的火车经过一道山壁,暗夜里看见石壁前有个人向她举手致意,就是长老,他认为老太太终于领悟了真谛。这里讲述的已经不是国家和民族的差异,而是文化的较量,这是两种对立的人生哲学,一种是西方的精神,一种则是东方精神的。前者充满了行动,是注重现世的,它相信偶然性,相信人是可以抓住国会改变历史和存在,因此他们占据了强者的位置,在世界开辟了一系列的殖民地,但他们无法战胜死亡,恐惧虚无。后者只相信事物的必然性,只关心终结,过程都是转瞬即逝,他们过着闲散的生活,在玄思中漫游,获取着心灵安宁的快乐,但由于他们的惰于行动,只得落入被殖民的地位。电影没有给两种哲学的对比作出回答,就好像没有回答我们山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它的问题虽然也是从国家和民族出发,却超出了国家和民族的内容,走近了人的本身,它问的是生命的存在和精神的内容,什么才是生命的最需要。不管这世界容忍到什么程度,后现代理论怎么扫荡一切差别,人的询问总应该是一步深人一步。

我再要提到别的门类的东西,比如杨丽萍的舞蹈。那年夏天,这个云南的舞蹈家到上海来演出,使我感到非常震惊,她使我震惊的是她对世界的看法,与我们汉族人有着根本的区别。比如我们汉族人表现下雨,一定是拿把伞跪拿个斗笠,表示我们人在雨中的情形,可杨丽萍不是,她用人来表现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