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头状螺纹。不过这属于特殊的水生动物,中世纪的人们不大可能有机会目睹。就哺乳类来说,中新世倒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而又纷纷消失,其中类似独角兽的则一种也没有。举例说……”
说到这里,她拿起《动物考古学》翻过大约三分之二的页数,说:
“这是中新世——约二千万年前——在北美大陆生息过的两种反刍动物。右边的叫希恩特肯拉斯,左边的是克拉尼奥肯拉斯。确实生有独立的单角,尽管是三角形。”
我接过书,看着上面的图片。希恩特肯拉斯类似小型马和鹿合二为一的动物,额头有两只牛角样的角,鼻前则生出一只尖端呈y字形的长角。克拉尼奥肯拉斯的头部则比希恩特肯拉斯略微圆些,额头有两只鹿角样的角,另有一只弯弯长长的尖角折往身后探出。二者都给人以奇异之感。
“问题是,这些角为奇数的动物,终归全部消失殆尽。”说着,她从我手里拿过书,继续道:“就哺乳类这一分野而言,角为单只或奇数的动物是极为稀罕的存在。结合进化的过程来看,这属于一种畸形。换言之,不妨称之为进化途中的孤儿。即使不局限于哺乳类——例如生有三只角的巨犬恐怕倒是有过——这种存在也是非常例外的。这是因为,角乃攻击力高度集中的武器,无需三只。举个浅近的例子,比如肉叉,若有三只分又势必增加阻力,扎起来费时费事。而且,若其中一只碰上硬东西,在力学上就将产生三只无法同时触及物体的可能性。
“此外,在同复数敌人争斗的情况下,若是三只角,就很难准确扎中一个拔出后再扎另一个。”
“阻力大自然花时间。”我说。
“一点不错。”她把三只手指竖在我胸口上,“这是多角兽的弱点。命题一:多角兽的角功能逊于双角兽或独角兽。下面分析独角兽的弱点。不,恐怕最好还是先简单说明一下双角兽的必然性。双角兽的有利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