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训示,意思就是大宋皇位不应父传子,而要兄传弟。
所以,太祖崩世,依金匮之盟顺理成章地就要传位于弟。可是这个“弟”接掌了皇位却又不想认账了,对弟的弟隐瞒了金匮之盟这回事儿。
后来,弟的弟,也就是赵廷美得知了此事。原来二哥传位三哥是因为这个,那三哥为啥不传给他这个四弟呢?心有不满,自要造反。
而他的这位三哥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二哥都死了,对四弟却手软了。
得知赵廷美要造反之后,很讲亲情地没下死手,而是把他赶到了西京。后来见四弟贼心不死,又削去了切官职,撸到底,从魏王贬成了县公。
这也就是廷美脉直在西北盘踞的原因。
老赵家的皇帝都是老好人,从太宗到真宗对那脉还算厚道,虽无大赏,却也算是纵容了。到了赵祯这里,庆历封王还特意想起了那家,恢复了赵廷美的王爵。
只不过,反过就是反过,直封魏王不可能了,改封“魏悼王”,个“悼”字用的似是而非。
加之廷美七个儿子大多已离世,只余七子德锦在世,赵祯心软,七个儿子都封了国公。
......
说心里话,大宋斩草不除根的毛病真的不是赵祯个人的嗜好,这家子为了名声,可以说是拿生命在演。
也不想想,有“金匮之盟”在前,那脉能服气吗?
他们的老子赵廷美就是因为这个,才三十岁就活活气死了,又在西北苦寒之地窝了七十多年......
于赵祯这里,封王进爵自认做的仁至义尽,可是,于赵廷美的后人来说,却不见得领他这个情。
“魏悼王”!
这个“悼”字就是压在那脉头的座大山,不把这个“悼”字去掉,这脉就永远都是赵氏叛民。
......
赵宗实简直高兴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