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翻白眼:
得,也不比抵税粮的那个事儿好到哪儿去。
那个疯子要封王!?嗣癫王!!
爵位别说比他们兄弟,比他们的死鬼老爹还高了级。
而且,还是疯癲的“癫”,那以后还不更加变本加厉地想收拾他们这家就收拾?
赵宗实当然不能让这事儿成了,个劲儿地给老贾使眼色,让他站出来。只要老贾开火,总会带动波人响应的。
可惜,贾昌朝铁了心当聋子、瞎子。眼观鼻、鼻观心,死活就钉在那里,动不动。
他能动吗?还嫌事儿不够多?
这事儿,赵祯提,他就知道拦不住。不但观澜系肯定早就通了气,连自己人这边也得有相当部分不想封上这个口子。
因为,除了开了王爵的口子,这里面还有另外层意思。
宋承袭的是唐制,爵位制度略有不同。而这个不同,今天就让赵祯用上了。
唐制的爵位由高到低分为: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郡侯等等。
唐朝亲王死后,其长子可承袭爵位,同亲王或自降级为嗣王。
而大宋呢?则是比唐时狠了点儿,不但没有平级承袭,而且要自降两级,亲王之子为郡王;郡王之子则是降级,为国公。
赵大、赵二定这个规矩当然还是出于个目的——削权。
只是,当时没什么,宗室还是宗室,王爵还是有不少的。
可过了几十年过去之后就尴尬了,赵室宗室竟面临着无王可出的局面。
宗室族谱就赵祯个光杆皇帝,那时候又没儿子可封,下面就跟着堆国公、郡公。
像话吗?
于是,庆历四年。
注意,是庆历四年。这个时间点非常微妙,正好也是革新之初。
这年,赵祯实在“看不下去了”,下召并封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