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多少的代价。
也不怪这些人不相信,实在是九十年代的科学界,已经着实经历了不少次类似事件。比如说水变油、永动机或者助燃素之类的发明,哪个开始的时候不是全民惊诧,续而狂热发展,最后发现竟然是一场闹剧?
泛翰研究院的私企性质和神话一样的一个月完成研发,都让它饱受争议和攻击。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让泛翰研究院和0.5微米工艺光刻机的名字被广为传播。
学界的保守势力始终是强大的,哪怕是光电所的赵院长站出来,为泛翰研究院作证,也只被人认为是老糊涂了而已。哪怕是那么多的科研院所领导,异口同声的表达自己对泛翰研究院0.5微米工艺光刻机的支持,却也抵不过真正专业人士的质疑。
说到底,在体制内他们这些食物链中下层的院所,话语权终究还是显得单薄了些。
为自己正名这个难题,摆在了周硕的面前。0.5微米工艺想要获得学界的认可,就必须通过科委的验收。这方面对于他来说,倒是个不大不小的难题。
中国的技术转化率一项是个问题,各大科研院所搞出个技术,通过鉴定之后就束之高阁是普遍现象。但泛翰研究院的光刻机,却注定是要投入商业生产的。而通过科委验收,首先就得公布技术细节。但是这些验收专家,是否可靠?
光刻机技术泄露对国内来说问题倒是不大,反正根本在这个领域连竞争者也没有。但日本、美国和荷兰以及德国,对这项技术都不会不感兴趣。在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金弹银弹拉拢腐蚀之下,哪有值得信任的人?
周硕不想把自己的命运,放在别人的手心里。指望他人恪尽职守来保证自己的利益,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给人恪尽职守的机会。
可是越不进行技术认证,质疑的声音就会越大。泛翰集团确实需要知名度,但美誉度却也不能不在乎。